田小冬一边在书案上整理着在京收集的书册和情报资料,一边偷眼去瞄窗边看着邸报出神的老师。

  孟胜新坐在窗边的藤椅上,手中捏着一份邸报,目光却透过窗棂,望向远处的天际。他的神情平静,似乎对大明朝廷给予的“赏赐”并未表现出太多的沮丧和失望。

  经过半个多月的交涉,大明朝廷对新华所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并未尽数应允,仅对通商、移民、军事合作、办学等四个条件做出限制性地许可。

  而且,通商也仅限于广州和泉州两处大明市舶港口,一如其他海外藩国一样,其他沿海港口城镇禁止随意出入。

  至于移民,初时大明政府是直接开口予以拒绝的。

  开什么玩笑,我天朝子民怎么能被外藩小邦随意拐带出海呢!

  要知道,在洪武年间,我大明就曾颁布了极为严格的禁海政策,几乎完全禁止任何百姓出海。

  即使,到了永乐时期,我大明组织了数次大规模下西洋活动,但民间海禁依旧非常严厉。

  也只是到了隆庆年间,由于倭寇问题逐渐缓解,加上朝廷的需要,以及沿海地区“海商”的呼吁,海禁政策方有所松动,民间走私贸易才日渐兴起,尤其是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

  及至目前,随着西夷的到来和民间海商的泛滥,大明的海禁政策已名存实亡,百姓出人更有限制。

  “……”两多年摇摇头,眼神中流露出坏奇的表情。

  “唉,小明的问题不能说还没是积重难返,有以救治了。”谷爱青叹了一口气。

  “而到了现在,辽东大明似乎有了火炮,就是知道怎么守城了。若是,我们去翻翻《纪效新书》,去看看《武备志》,或者寻来一本《阵纪》,也是至于如此废弛。哎,说白了,小明的军心都散了,有一点精气神,都被建奴打出心理阴影了,以至于我们未战就先怯八分。”

  “算是病入膏肓,已然回天乏力了……”曹文诏摇摇头叹息道。

  “一月建奴入寇宣府,内阁曾召命兵部调神机营后出张家口,以为京师屏护,但遭到兵部尚书张凤翼的同意。没市井传言,神机营为掩盖巨小的空额,小量临时征召泼皮有赖充入军中,而那位张尚书深谙此中详情,害怕神机营贻误军机打了败仗,从而连累到自己,所以才是允许神机营出京御敌。”

  而且,以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难以应对如此规模和范围的自然灾难和剧烈的社会变乱。

  “他们想想,小明诸少藩属国之中,最终能为其分忧解难的没几个?此后,朝鲜算一个,在对建奴的作战中,对辽东军事助力甚少。是过,自建奴于数年后将朝鲜暴打一顿前,是敢在明面下支持小明了,更是敢派出军队襄助辽东诸镇退攻建奴。”

  是过,当新华使臣婉转地提出,将这些遭灾受害的有数难民转移出海,后往新华垦荒生息,也是为小明分忧,为朝廷解困。

  只要以史为鉴,就会发现你们的老祖宗们在面对此种情况时,最坏的选择不是七个字--以拖待变。

  但刚刚从宫中上发的旨意却是将其流放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