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城的豪格心慌的不行。

  当时带兵攻进王宫,屠杀朝鲜王室,豪格可是狠狠出了一口恶气,可等到他事后冷静下来后,豪格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

  朝鲜不是辽东的普通部落,更不可能和当年努尔哈赤或者皇太极时期打垮并吞并的野女真部落一样,仅仅靠着强大的武力干掉对方的首领,然后强行吞并其部如此容易。

  朝鲜之国虽比邻辽东,君臣之间大多也说汉话,写汉字,可问题在于朝鲜不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朝鲜的情况和辽东完全不一样,再加上朝鲜立国已久,先不说李氏王朝在朝鲜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从上推到新罗、百济、高丽这些王朝,这历史就更悠久了,算起来有千年了。

  对付辽东的野女真部落,豪格这么干没有问题,可在朝鲜就不行了。等到豪格把朝鲜王室几乎杀绝,又处死了一大批两班贵族后,豪格这才醒悟过来,自己这一次闯了大祸。

  由于汉城的巨变引发了朝鲜全国的大乱,再加上阿济格见情况不对主动带兵撤往辽东,在汉城的豪格一下子就坐蜡了。

  眼下豪格手中的那些兵力控制汉城还算勉强,要平定朝鲜乱局根本就不可能。其实不仅是豪格,哪怕阿济格不跑,加上他的部队也是远远不够的。朝鲜可是有三千里江山,人口更是众多,仅仅靠豪格和阿济格两部加起来不过上万人的军队要控制这个国家简直就是做梦。

  豪格冷静下来后不由得后悔自己的冲动,但事都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无奈之下,他只能想办法弥补,和部下商议后先给盛京那边去了奏折,说明了汉城之变的缘由,并且在奏折中为自己开脱,把责任推给了朝鲜一方。

  接着,豪格下令汉城戒严,派兵掌控住汉城内外,同时控制住在汉城的朝鲜军队,通过威胁利诱把这些朝鲜军队遍成自己的附庸部队,在八旗的带领下让其负责治安。

  随后豪格收拾起了王宫的残局,虽然朝鲜国主、世子、王后、王妃、王子死了一大堆,可幸运的是还有一个崇善君李澂侥幸活了下来,崇善君李澂虽然年幼,也并非嫡出,但终究是正儿八经的朝鲜王子,有他在,至少朝鲜王室还有后人。

  至于被抓获的两班贵族大臣们,豪格也下令进行安抚,并亲自去见了几人。在他的威胁利诱之下,几个贪生怕死的家伙为了保命表示愿意和豪格合作,就此豪格把这些人放了出来,在自己的监视下让其接手政务,再加上所控制的朝鲜汉城军队和各衙门的衙役等,这才使得汉城渐渐稳定了下来。

  可汉城一地稳定不代表着整个朝鲜稳定,汉城的巨变消息传开后,朝鲜各地一片大乱,更因为豪格所作所为使得朝鲜上下同仇敌忾联合了起来,掀起了一股反抗大清的风暴。

  就在这个时候,豪格接到了盛京传来的旨意。当忐忑不安的豪格以为自己这一次要完蛋的时候,没想旨意并没让他回盛京,更没直接派人拿下自己押送自己回去。

  反而,这道旨意是封自己为朝鲜总督,大清钦差大臣的,而且同时还来的还有另一道旨意,是册封朝鲜新君,也就是崇善君李澂为朝鲜新国王的圣旨。

  见了这两道旨意,豪格心中的大石一下子就落了地,同时疑惑为何多尔衮没有借着这个机会处置他?要知道他和多尔衮向来不对付,两人势同水火,如果他是多尔衮绝对不会放过整治自己的这个机会,完全可以因为朝鲜乱局的原因为由问罪豪格,直接以辅政亲王名义对豪格革职,并押送回盛京。

  “王爷,太后娘娘让奴婢给王爷带一句话,只要王爷戴罪立功,能稳住朝鲜,掌控住朝鲜军政大权,娘娘自然会替王爷说话。”正当豪格对此疑惑不解的时候,前来宣旨的太监轻声对豪格说了这么一番话,豪格定睛望去,觉得这个太监有些脸熟,却想不起来哪里见过了。

  “你是……?”

  “奴婢是吴忠,是大总管的干儿子,早些年随着大总管伺候先帝见过王爷两面。”吴忠笑着回答道。

  豪格这才想起来,自己的确见过这个吴忠,吴忠口中所谓的大总管就是大太监吴良辅,吴良辅当初是皇太极身边的太监首领,皇太极驾崩后吴良辅没多久更进一步,成为了大清皇宫的总管太监,是皇太后哲哲的亲信,看来这个吴忠是哲哲派来提醒自己的。

  结合刚才的圣旨,豪格这才明白了事情的经过,知道自己这一次侥幸没事是因为哲哲替自己说了话,出力保下了自己。不过哲哲借着吴忠的话也告诫自己,现在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稳住朝鲜局势,平定朝鲜的叛乱,只要掌控住朝鲜就算戴罪立功了。如果朝鲜乱局一直持续下去,豪格没有能力做到这点的话,那么就算是哲哲也是护不住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