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吧!”

  朱允熥问道:“科举的事筹划的怎样了?”

  两人对视一眼,纷纷露出无奈的眼神。

  因为这桩差事真的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开了新科举,对于读四书五经的传统士绅子弟,将是灾难性的打击。

  在大明朝,培养一名读书人并不容易,通常需要整个家族来供养。

  这些人寒窗苦读十余年,现在突然被告知,考题变了,不再考四书五经,你会怎么想?

  科举大明的根基,当慎之又慎,否则,后果很难想象。

  假设不去更改现在的科举,而是增加一门自然科学考试,还是不行。

  同样的道理,人家寒窗苦读十余载,眼看就要成为人上人,而你一个木匠、铁匠、郎中……反正就是些个手艺匠人,凭什么跟我平起平坐?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论怎么改,最后都要得罪天下的读书人。

  可以想象得到,真的到那一天,自己二人定会被天下骂的狗血淋头,遗臭万年。

  若只是挨骂也就算了,就怕引起朝堂不稳,天下大乱,便真成罪人了。

  朱允熥见二人沉默不语,便问道:“怎么,有困难?”

  杨士奇无奈,只得将自己的顾虑如实讲述出来。

  朱允熥听完之后,也感觉到自己有些操之过急,便说道:“卿家所言不无道理,可有解决的法子?”

  杨士奇看了一眼解缙,然后说道:“臣等以为此事不可操之过急,如果陛下有意发展自然科学,不如先发出旨意,招揽天下人才,臣将人安排在科学院任职,从生员做起,通过内部考核定品轶。不过,即便如此,还是会遭到反对和弹劾,因为这样做对读书人不公平。”

  解缙补充道:“目前招揽的人才当中,很多都是匠人出身,臣和杨院长商议过,科学院的品轶定级最好不去仿照翰林院,而是单独成一套体系。”

  朱允熥饶有兴趣,问道:“怎么说?”

  “就是评职级,而非官阶,比如说,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级别,从低到高分别是:学徒、初级工匠、中级工匠,高级工匠,大工匠,每一级的评定需要相应的贡献,达成相应的贡献后,由科学院统一考核,通过就晋级,晋级就能涨薪俸,也会拿到更大的权限。”

  朱允熥闻言,忍不住点头道:“这个法子好,现在拿个章程出来,朕给你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