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尽头为年轻时许下的愿望再拼一次,死不足惧。

  “很好。”李璘轻轻品着茶,点了点头。

  说完,他看着表情复杂的李白,缓缓问道:“你考虑的如何了?”

  这么一会儿功夫,李白想了很多,却也始终下不了决心。

  怎么选,他都不满意。

  “禀摄政王,我.....我还没想好。”李白咬着牙轻轻说道。

  高适、杜甫、王昌龄三人同时脸色一紧,那表情里充满了可惜之意。

  这样拒绝摄政王,错过这村,还能有这店吗?

  吕四郎和柴铭不动声色,像两尊雕塑。

  “哈哈哈哈。”李璘忍不住大笑,“好一个太白,真是应了杜甫当年赞你之语。——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在你来之前,我大致就猜到你会拒绝。”他接着说道:“现在我更加确定你的心里想的是什么了。”

  “李白,听令!”李璘忽然认真喝道。

  “在,摄政王请讲。”李白立即恭敬地朝着李璘低头躬身。

  李璘严肃道:“本王擢你为朝议郎,权知贡举。”

  权知贡举......

  屋内所有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吏部四司中的考功司,专门负责掌管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司内设考功员外郎一职,专门负责科举考录,权责重大,但只是个从六品。

  开元二十四年,主考官考功员外郎李昂和举子也是宗室李权因科举托请不合,引发“二李之争”。

  俩人相互攻讦,闹到了李隆基前,李隆基在将两人各打五十大板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解决这个弊端。

  一番思考过后,他认为考功员外郎位卑言轻,容易被人冒犯,遇上托请也难以拒绝。于是他下诏,自此以后,科举从吏部转到礼部,并且由礼部侍郎专职负责。

  礼部侍郎列为正四品下,再进一步就是中枢,威望、权势都不低,做主考官很合适。从此,礼部侍郎负责主持科举,成为定制,一直延续到清末。

  到了明清,随着科举越来越偏向公正,也更得学子人心,每逢大考,皇帝一般还专门为礼部侍郎加衔钦差大臣,以彰显其权威。

  礼部侍郎是礼部二把手,平时要忙其他公务,只有在主持科举的时候,称为“知贡举”。倘若科举时,礼部侍郎恰好缺,就以别官主管,称为“权知贡举”。

  李璘授李白的朝议郎是无所事事的六品文散官,也就是说只需要李白专心去做那主持科举的主考官就好了。

  “你无需介入科举的其他俗务,只需要做好一件事。”

  “那就是评定最终试卷,定名次,择状元,选大才!”

  “能做到吗?”

  李璘轻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