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完奏疏,面无表情地问向一旁形影不离的杨玉环,“哥舒翰还是不听话,不出潼关,怎么办呢?”
杨玉环对军国大事一窍不通,向来是杨国忠怎么说,她就在李隆基身边怎么吹耳边风。
她眼珠一转,答道:“不妨问问妾身兄长意见。”
李隆基没有接话,而是若有所思,“哥舒翰的奏疏和十六郎所言差不多一个意思,说出潼关一旦败了,长安危矣。”
“他们凭什么认为会输?他们想要做什么?”
事实上,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潼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他再怎么昏庸,面对军国大事,焉能杨国忠说什么他信什么?
那就是二十万大军驻扎在潼关,日消耗粮草、钱财可谓巨额。
眼下,黄河漕运被叛军截断,长安的府库已撑不了多久。
没办法,关中经常闹粮荒。
昔日,武则天和李隆基数次率众大臣前往洛阳就食,也是无奈之举。
所以李隆基也明白,再拖下去,不等叛军打进来,将士和长安百姓要饿死。
若不惜代价走陆路从各处运粮,再耗几月,只怕户部乃至大唐要破产。
目前绝大部分靠江淮的粮沿着淮河经汉水逆流而上,再翻过秦岭送到长安,路途遥远,费时费力。
一旦江淮再丢,长安城必要发生饥荒。
眼下就看和叛军谁更耗得起。
杨玉环没有接话,倒是高力士看准时机,上前说道:“圣人,永王今日还见了太子,送了重礼,也送了陈将军一份。”
杨国忠能知道李璘的动向,高力士当然也会知道。
“哦?”李隆基眯眼,“这个不孝子,到底想要做什么?竟然结交陈玄礼,还去见太子?”
“多年都没见他和太子有来往了。”
顿了顿,疑心病犯了的他吩咐道:“传两国相和十六郎进宫!我且要问问十六郎,到底有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