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多艰,百姓民不聊生,臣恳请陛下下诏减免天下田赋一年,取消小男、小女的口赋,安定庶民。”贾诩出列躬身拜道。
秦汉时期将十五岁以上的男女称为大男、大女,在官方层面也就是成年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赋税、以及徭役,十四岁及以下的男女称为小男、小女。
其中小男、小女又可以划分,七至十四岁的男、女称为使男、使女,这个时候在官方层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可以缴纳一定的口赋,七岁以下的孩童称为未使男、未使女,按理来说不应该承担口赋税,但是现在的大汉已经将口赋收到了刚出生的孩子身上。
为了躲避朝廷的赋税,溺婴、弃婴现象在大汉各地上演,朝廷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但是谁又会去将这件事提到朝廷上来说?
贾诩的话音落下,许多人的脸色顿时有些变化,若是这样做,那朝廷来年的赋税岂不是会再次下降?
“陛下不可,朝廷眼下财政困难,巧妇难解无米之炊,若是此事再见面赋税,恐致朝廷无钱可用!”很快就有人出列反驳,让刘辩拒绝贾诩的提议。
减免赋税的确是仁政,但是现在朝廷也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根本没有施展仁政的空间,若是真让这条政策推行下去,那来年朝廷的赋税岂不是会到二十亿钱以下?
到时候可就真的连官吏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贾卿继续说。”刘辩没有回答,只是让贾诩继续说出他的想法。
减免赋税的想法是他与贾诩商量过的话题,也是他让贾诩把这件事拿到朝会上说的,现在朝廷的确有苦难,但是百姓的难处更大,豪族大户不缴纳赋税,地方政府就会将税收摊派到普通百姓头上,口赋一年缴纳十几次甚至几十次都不是没有可能,造反能够在各地都产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百姓快活不下去了!
减免赋税让百姓喘一口气,让叛乱的频率少一点,一旦出现叛乱,那钱粮就如同流水一般消失。
汉律要求农民按田亩如实向国家报告应缴租额,报告不实或家长不亲自报告,要罚铜二斤,还要把未报的农作物及贾钱没入县官。
汉高祖时规定十五税一;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但是田赋不是重点,大汉的税收往往按丁口征收,即重征人头税。
汉朝除征田赋外,还征“算赋”、“口钱”和“更赋”。算赋、口钱是人头税。汉高祖四年始为算赋,“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算”,贾人及奴婢加倍,出二算;惠帝六年令民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者出五算;文帝时减轻算赋三分之一,民赋四十钱。
口钱是未成丁的人口税;武帝用兵,国用匮乏,“民三岁以至十四岁,出口钱人二十三”。
除了“田租”与“赋算”,另一种就是“更赋”,意思就是指代替自己服役的“免役税”,当时的服役类型有许多种,例如“更卒”“正卒”“戊卒”,“更卒”就是给国家劳动,例如挖水渠,建城墙等等,“正卒”一生只需要服一次,就是要去京城给朝廷当兵,至于“戊卒”是最惨的一种,就是每年都要去边境戍边三天,由于古代交通不便,离得近还好,离得远了来回就要好几个月,还种什么地?所以这个“戊卒”只要离得远的,基本都会交钱。
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献费”,意思就是献给“天子”的,表示天子时刻操劳着天下社稷,每人每年六十三钱。除了上述那种按人口交“算赋”外,还有以家庭为单位的“户赋”,每户两百钱。
种种繁杂的赋税需要百姓一年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这还只是理想情况,如今大汉的赋税没有人能够得到真实的数据,唯一可以证明如今大汉赋税很重的证据只有一条,那就是揭竿而起的百姓。
“如今民间赋税已经收至婴儿身上,百姓为了躲避赋税纷纷溺、弃婴……”贾诩的话语也透露着些许沉重,这些都是他让人去收集的信息,他也见到过这种现象,他之前觉得这种事情不对但是没有解决的办法,现在他有了这个机会,自然是要将这种现象减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