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臣在景陵(今天门)之战和武昌之战中两次遭到顺军重创,对顺军火器的猛烈程度记忆犹新,突然遭到吴勉所部的攻击,一开始有些发慌,但是武昌战后赶制的盾车发挥了作用,有效挡住了顺军火器的打击,顿时让他信心大增,所以吴勉节节后退并不完全都是诱敌之计,很大程度上也确实是被唐国臣逼退的。
清军的盾车脱胎于明军的厢车,发明于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
明军厢车主要针对的是蒙古骑兵,重于防守,以车厢侧壁为盾,首尾相连,结成车阵,马步弓铳全都置于阵内,从厢壁的射孔中向外射击,专门对付蒙古骑兵的“放风筝”战术,蒙古骑兵甲胄很少,更没有重炮,对这种乌龟阵束手无策,往往会在轮番冲击,损失惨重之下,被明军反击得手,大败而回。
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战法,能够奏效的前提条件是人家肯来打你,人家若是不打,你也打不了人家,只能窝在车阵里干耗,所以当初李自成改革军制的时候很瞧不上这种战法,直接就给否决了。
努尔哈赤也瞧不上这种战法,他要的是积极进攻,所以对厢车做了改动,从利用侧壁改为利用前壁,这样就可以推着前进了,一车可以遮蔽二十人,名之为盾车,最克鸟铳和发射散弹的轻型火炮,对缺乏重炮而又不擅肉搏的明军来说,同样几乎是无解的。
但是,盾车其实已经被淘汰了,因为随着战争的发展,明清双方都有了大量重型火炮,盾车那点防护力已经不够看了,相反移动缓慢的缺点却更突出了,所以八旗兵放弃了盾车,改为披重甲,靠快速机动接敌,形成了所谓“五步射面”的恐怖战法。
但是披重甲太费钱了,只能是八旗老爷们的专利,绿旗兵根本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所以武昌战后,惮于顺军强大的火力,勒克德浑和罗秀锦又把盾车给复活了,专门用于装备绿旗,虽然扛不住顺军的野战炮,但是抵挡鸟铳和步兵炮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吴勉恰恰没有野战炮。
当初为了迅速通过敌占区,只给刘汝魁加强了一个骑兵队,没有加强野战炮,而且刘汝魁挺进英霍山区是在“诸葛亮会”之前,也没有增编刀斧营,而是每营增加了一个刀斧队,用于加强肉搏能力。
在这样的编制下,吴勉所部倒还不至于不擅肉搏,但是他的兵力少于唐国臣,接到的任务又仅仅是“拖住他”而已,所以也犯不上拼命,两下一就付,倒也打成了一场相当逼真的节节败退。
但是唐国臣也不是个雏,见到吴勉往山里退,担心中了埋伏,跟了一阵儿就不跟了,在一个平缓的山坡前止住队伍,笑道:“我放他走,且看他走是不走。”
吴勉当然不会走,但也不再进攻,摆开阵势,跟唐国臣对峙了起来。
“不战不走,他们想干什么?”唐国臣纳闷起来。
把总邓克刚说道:“必是想要拖住我们,等待大部队到来。”
这话有理,可是哪来的大部队?唐国臣笑道:“闯贼主力被徐总镇困在山上下不来,这支小部队只不过凑巧当时不在山寨罢了,若有援兵,必是其他山寨的土寇,战力不值一提,却能把我怎么样?”
你根据什么这么自信?倒是派几个斥候四处侦察一下呀!千总田龙见早有异志,虽然并不认同,却也不加提醒,反而添油加醋道:“副总说得是!回龙山之战,陈于藻一触即溃,王接骨命丧当场,这种货色便是来得再多也不足为虑。”
“欸,却也不可掉以轻心,”唐国臣真是拧巴,别人说什么他都要反着来,闻言却又谨慎起来,指着西侧的路口说道:“贼军若有援兵,必从下官冲方向而来。你可带领五百兵丁把住那个道口,援兵来时把他们挡住。闯贼见到援兵来了,必然拼死与我交战,待我灭掉闯贼,再来助你退敌。”
田龙见正想脱离大队,闻言窃喜不已,刚要说话,却听邓克刚问道:“援兵若是从东边来怎么办?”
唐国臣眼皮一翻,不屑道:“天堂寨和闯寨被我军重重围困,罗田其他诸寨自保不暇,不敢出战,就算出战,也是去救天堂寨,怎么会跑到这里来?”
“就是!”田龙见担心邓克刚坏了自己的事,赶忙加钢道:“副总久经沙场,这点小事怎么会看不出来?你不要在这里瞎操心了,没得惹副总心烦,不如随我一起去守大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