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想让揭暄的履历好看一些,以便将来予以重用,这不能说有什么错,但根源却是由于不信任揭暄,担心他是个光说不练的嘴把式,而这是有原因的。

  做为一个技术控,李自成对中国古代兵书存有成见,认为类似《孙子兵法》这种兵书,完全可以仅凭东摘西抄,就给闭门造车一般生编出来,揭暄的《兵经》说明不了什么,只有像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那样,“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募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才是外行敷衍不来的,所以揭暄虽然在三百多年以后仍然很受重视,让李自成不得不高看一眼,但是他没有带兵的经历,同样也让李自成难以完全信任。

  这有李自成性格的原因,说好听点叫做不轻信,说难听点就是多疑,全不知道自己读书太少又先入为主,其实误解了揭暄,因为《兵经》和《战书》是互为表里的,《兵经》提纲挈领,专讲理论,《战书》则罗列了六百五十多个战法,详细描述了各种阵法、阵图以及兵器、火药、烟方等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正是《纪效新书》那一类“外行敷衍不来”的兵书。

  李自成不知道这一点,刘希尧就更不知道了,做为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草莽将军,天生就瞧不起书生,当然不会反对进一步考察揭暄,而揭暄不知道这些内情,听说让他编制作战计划,并且给他配备了助手,只道是对他的信任,立即满怀热情忙了起来。

  这种“信任”真假参半,而多尔衮对多铎的信任却是毫无保留的。

  两人仅仅相差两岁,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所生,从小一起长大,深得努尔哈赤的偏爱,然而天命十一年(1626)努尔哈赤驾崩,阿巴亥被逼殉葬,尚未成年的兄弟俩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依靠,过去所受的偏爱开始反噬,一度受尽白眼,当时风头正劲的同母长兄阿济格也不照顾,所以过得相当艰难,同病相怜之下,感情也越发深厚。

  风水轮流转,刚刚登基的皇太极为了巩固地位,对抗几乎可以跟他分庭抗礼的“三大贝勒”,开始着力培养“四小贝勒”,多尔衮兄弟因此而迅速崛起,虽然多铎由于行为乖张,屡次触忤皇太极而一度被贬为贝勒,但是到了皇太极驾崩的时候,也恢复到了郡王的爵位,而多尔衮更是具备了问鼎皇位的实力。

  当然,经过一番政治博弈,多尔衮和身为皇长子的肃亲王豪格最终都退出了皇位争夺,不得不同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提议,拥立时年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多尔衮仅仅得到了与济尔哈朗一起辅政的结果,并且还是以济尔哈朗为主,但是只过了八个月,多尔衮就率领清军打进了山海关,凭借入关之功,力压留守盛京(今沈阳)的济尔哈朗,自封为“叔父摄政王”,济尔哈朗则被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一摄一辅,扭转了二王辅政而以济尔哈朗为主的格局,济尔哈朗也主动退让,“令政事先白睿亲王”,从此形成了多尔衮一王独大的局面。

  多尔衮春风得意,但是他没有儿子,身体也一向不好,由于之前的一系列政治斗争,与济尔哈朗、豪格的关系也不融洽,小皇帝福临和太后布木布泰则跟他若即若离,态度暧昧,还有个能力捉急,野心不小的混不吝亲哥哥阿济格,也说不上跟他是不是一伙的。

  这样的政治环境,即使是个好人也够受的,何况多尔衮还有病?所以他很担心自己的病情突然加剧,一旦不能视事,落到政敌的手里,会是什么下场用脚后跟都能想出来,所以他早就有了让多铎上位的意图,并且一直在布局:

  首先在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顺永昌元年,1644),他以入关之功恢复了多铎的豫亲王爵位;

  然后在顺治二年,又以击破潼关,占领西安,逼迫李自成南奔,以及消灭“江北四镇”,攻取江浙,生擒弘光帝朱由崧、潞监国朱常淓以及大批明朝藩王之功,给多铎的豫亲王加了一个“德”字,晋封为和硕德豫亲王;

  接着在去年,顺治三年,又命多铎远征漠北,大破腾机思叛军,重创车臣汗、土谢图汗诸部,平定了喀尔喀蒙古叛乱,十月班师的时候,“迎之乌兰诺尔,集诸大臣,语以豫亲王功懋,宜封辅政叔王”;

  这是放话观察各方反应,结果如愿反应平静,于是今年二月,他以府第逾制为由,罢免了济尔哈朗的辅政叔王,命多铎参与听政,彻底扫除了让多铎上位的所有障碍。

  如今到了最后一步,恰又赶上出了“童谣事件”,多尔衮必须赶快稳定权力架构,以便对付豪格不可预知的行动,于是加快步骤,授意内院大学士刚林、祁充格和礼部尚书郎球等人上疏,提议让多铎接替济尔哈朗晋封辅政叔王。

  一切都是自导自演,奏疏一上,多尔衮自然从谏如流,于七月初一日,也就是李自成怀疑揭暄的含金量,让他先行草拟作战计划的同一天,召集了各部尚书和启心郎等人,说道:“内大臣及礼部疏称:和硕德豫亲王剿灭流寇、底定陕西、殄福王(弘光帝)、平江南及击败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厥功深茂,应进辅政叔德豫亲王。本王为皇上摄政,惟恐事多阙误,生民失所,日夜焦思,又素婴风疾,劳瘁弗胜,本来也有此意,想让德豫亲王替我分劳,但是念及他乃本王季弟,故而犹豫未果,如今诸臣既有是议,本王恭摄大政,简贤而黜不肖,亦是国之巨典,毋容瞻顾,即着尔等偕诸王定议以闻。”

  这还议什么议?众臣无不威服,纷纷表示赞同,于是很快“定议”,然后马不停蹄,第二天顺治皇帝亲临太和殿,盛赞多铎“定鼎中原以来,所建功勋,卓越等伦”,册封其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赐金千两,银万两,鞍马二,多尔衮让多铎上位的企图终于实现,朝中再也没人能够跟他抗衡,可以放心大胆地对付豪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