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旗山在长沙城南二十里,不消半个时辰即到,工部侍郎张虞机、军备部提督吴汝义以及火炮局的总办、会办、帮办和试炮场的都管、协管、参管早已在大门口等候,见到皇帝来了,纷纷跪倒见驾,只有哨兵仍行扶枪礼,与众人不同。

  李自成勒住坐骑,问道:“怎么样?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吴汝义答道:“随时都可以开始。”

  “那就开始吧!”李自成抖了抖缰绳,催马往里跑去,张虞机、吴汝义等人也都赶忙起身上马,随着他径直来到观炮台,各自甩镫离鞍,上到顶层,早已有人紧跟着拿来了望远镜和掩耳。

  李自成接到手中,回头问道:“炮靶设在哪里?”

  吴汝义赶忙上前,抬手往左前方一指,说道:“在那边的缓坡上,共扎了六座高台,每座三丈宽,一丈五尺厚,距离分别是五百四十步(810米)、四百九十步(735米)、三百五十步(525米),各自对应四十五度射角、六十度射角和七十五度射角。”

  “射表都已经测定完了吗?”李自成举起了望远镜。

  “粗表间隔五度,都已经测完了,细表还在测定中。”

  “开花弹怎么样?”

  “不太好使,引信的时间总也控制不好。”

  “张卿,”李自成放下望远镜,扭头招呼张虞机,“引信的问题出在哪里?”

  以前的引信只是一根药捻子,李自成提出在木管内装填硬质黑火药柱,利用紧密黑火药燃烧速度稳定的性质制造新型引信,没料到还是控制不好时间。

  “主要是信药压制的松紧程度不好掌握,”张虞机上前答道:“不同工匠、不同批次压制的信药差别很大,所以引爆时间难以控制。”

  手工制品必然如此,虽然也能克服,但要耗费大量工时,会导致成本直线上升,对于需用量很大的引信来说,显然得不偿失。

  “没和宋长庚(宋应星字)联系一下吗?”李自成只懂炮,对这些事也没有好办法,只能又想到了湘江学院。

  “臣问过了,他们找过宋院长,说是可以做个螺丝顶杆来压制,只要数转了几圈……”

  “好办法!”李自成立即明白过来,由衷佩服,忍不住打断了张虞机,问道:“那怎么还没弄好呢?”

  “湘江学院还没把螺丝顶杆做出来。”

  “这么说,今天只能看实心弹试射了?”李自成有些遗憾。

  “能看开花弹!”吴汝义抢在张虞机前面说道:“大量装备部队不行,找几个合用的试射给陛下看看还是没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