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倒真不全是拍马屁,敢赌上自己一切身家造汽车的国内民营企业家,尤其是在被国外品牌把持的燃油车赛道,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起码现在都是值得尊敬的。
他们的初衷虽然有赚钱,有功成名就的成份,但也确实推进了国产汽车品牌的进步。
很大程度上国产新能源车的进步,离不开这一代人的前赴后继,或者他们中的有些人最后忘了初心,但前期的开拓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像是应建人,他本身就拥有百亿身家,铁牛集团又在2003年整体借壳上市了,本可以无限风光,却还是愿意把全部身家投入到造车事业当中。
此时的造车可跟后世那些用互联网思维搞新能源汽车的人不是同一类,互联网思维造车用的是投资人的钱,盈亏,倒闭与否都不影响创始人的生活。
而现在的造车则是不一样,资金要么是自筹,要么是找银行贷款,每一笔资金都需要创始人承担风险,一招不慎就可能会让自己倾家荡产,财富彻底归零。
“檀总年少有为,又能弄到汽车生产资质,应该也有想要造车的想法吧?”应建人试探着问道。
“有想过,不过也就是想想,暂时没那个实力造车,至于汽车生产资质,那只是机缘巧合,应总应该从我的口音里听出来了,我不是北仓人。”
“这我知道,不过机缘巧合是什么意思?能说说吗?”
“我是宜城人,去年回家过年,正好赶上宜城那边要急于处理安哒尔的资产,然后七拐八拐的就找上我了,后来也谈着谈着就拿下了,算是机缘巧合吧。”
应建人一呆:“还有这事儿啊?过年直接找到你的?”
过年到现在也就一个多月时间,满打满算的话算他两个月时间吧,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收购改名,我跑了好多家也没这效率啊,背景这么深的吗?
不过道理讲不通啊,如果在老家背景这么深,不是应该以老家的名义来合作吗?为什么是北仓区?
“事实就是这样,我当时感觉也挺奇妙的,我一个造电动车的组装厂,怎么会找到我身上。”檀锦程两手一摊道。
“那檀总花了多少钱?能说说吗;放心,哪怕你一分钱都没花,那是你的本事,不影响我们这次的合作。”
“没什么不能说的,现金的话七七八八的花了差不多3000万吧,另外我跟我的朋友在我们县各自投资一家工厂,我朋友的是服装工厂,我在那里也有点股份。”
应建人点了点头,原来如此,看来宜城当地是用舍弃汽车资质的方式拉投资,这样就合理了,电动车跟服装虽然比不上汽车,但也都是劳动型企业,能够给当地解决不少的就业问题。
汽车也没那么好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各大城市都轰轰烈烈的搞汽车,真正做成功的实际也没几座城市,宜城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才选择放弃的。
更何况现在皖省有了江淮以及奇瑞这两大品牌,省里也不见得有能力再支持第三家品牌。
3000万元的价格倒也算公道,没有多要,但也没少要,重新转卖的话还能有一部分溢价,溢价范围大概在30%到60%之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