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朝廷会将一脉亲王的所有俸禄统一交给亲王。

  亲王在留下自己那份丰厚的俸禄后,才将剩余的部分交给郡王。

  郡王同样如此,留下自己所需,再把剩下的传递给镇国将军。

  如此这般,层层传递,层层克扣。

  每一层都在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利益,到了最底层的宗亲手中时,所剩无几,甚至一无所有。

  可以想象,那些处于底层的宗亲们,眼巴巴地盼望着能够得到朝廷的俸禄来维持生计,却一次次地失望,最终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明朝末期,这样的情况愈发严重,大量的朱家人在饥饿与贫困中挣扎。

  他们既得不到朝廷的有效供养,又受到皇明祖训和大明理律的限制,无法从事生产活动,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完全失去了自给自足的能力。

  这些祖训和律法的初衷是好的,旨在防止生产资料被朱家人垄断,保障平民百姓有出头的机会,避免社会出现严重的阶级固化,让生产资料能够在社会中自由流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在不断变化,一时的政策难以应对一世的发展,一君之法也无法适用于整个朝代的变迁。

  这种制度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畸形的状态。

  一方面,朝堂面临着庞大的宗室财政支出,这些支出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大量的朱家人却在贫困中苦苦挣扎,甚至被饿死。

  实际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了少数头部宗亲手中,底层宗亲则被无情地抛弃。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不仅违背了制度设立的初衷,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朱郴深知这一制度的弊端,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将这些想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朱重八。

  朱重八在聆听的过程中,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

  起初,他的眼神中透露出震撼与悚然,显然是被这一制度所带来的巨大危害所震惊。

  他的眉头紧锁,嘴唇微微颤抖,似乎在内心深处对这一问题进行着深刻的反思。

  随着朱郴的讲述,他又渐渐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