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可以对东非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唯独苏联这个“异类”没有资格,毕竟东非做的这些事和苏联比起来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伴随着苏联领导人约瑟夫地位和权力的稳固,如今苏联内部的政治肃清可比东非要厉害的多。

  1929年,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正式开启,伴随着的则是新经济政策时代的彻底结束。

  新经济政策的结束,也意味着苏联经济领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一系列变化,基本上是冲着彻底取缔私有制和自由市场的目标去的,推动彻底的国有化和集体化。这个过程里,苏联内部可以说杀气腾腾,监狱里人比东非监狱都要多,更有大量经济罪犯,地痞流氓,投机分子,政治团伙……被流放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改造。

  和苏联一对比,东非如今国内的震荡完全不值一提,小家子气。

  当然,苏联内部政治斗争激烈,但1929年的苏联,整体上也算的上全世界最朝气蓬勃的国家,从东欧到远东,从莫斯科到边疆小城,全国掀起了一股建设浪潮。

  同时苏联在现阶段的国家建设领域,和其他国家有很大不同,具体来说,就是苏联的许多干部,也会参加国家经济建设的一线,所以1929年的苏联民众,他们对国家的未来是充满热忱与希望的。

  反正东非的官员们做不到这一点,倒是几十年前,东非官员也能算全世界最年轻,务实和朝气蓬勃的群体,现在……

  莱茵宫。

  恩斯特别有兴致的点评苏联《真理报》上的社评说。

  “苏联政府倒是挺幽默,不过牵扯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是,这个时间段发表这种言论,果然苏联的外交水平和沙俄时代没有太大区别。”

  弗里德里希皇储颇为认同这一点:“我们刚刚和苏联释放善意,并且对他们这一次工业建设提供一些帮助,他们的官方喉舌却反而跟着别的国家对我们内部事务指手画脚,确实难以让人理解。”

  现阶段,东非和苏联的关系实际上是上升期的,至少在诸多帝国主义国家中,东非是第一个尝试“破冰”的国家,不可否认,东非和苏联交好的动机不纯,但在对应苏联如今的处境,那也算的上雪中送炭了。

  就像苏联苏联进行工业建设,东非提供了不少支持,尤其是技术层面,比如苏联正在建设的汽车工厂,拖拉机厂,钢铁厂,发电厂等等,背后都有东非的身影,同时,东非加大了对苏联的原材料出口力度,像棉花,橡胶,粮食,有色金属等等。

  这些都对苏联目前工业建设是极其有益的补充,除了技术上的支持以外,东非农矿类产品出口对苏联同样十分重要。

  就比如棉花,苏联作为高寒地带的国家,本身缺乏棉花产区,至于中亚,在没有大规模改造之前,显然无法承担苏联纺织业原材料自给自足的重任。

  因此,苏联不得不从海外进口棉花,苏联的棉花进口主要有四个国家,分别是东非,埃及,印度和美国,其中埃及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对苏联棉花出口最重要的三个国家分别是东非,英国和美国。

  东非是出口苏联,棉花最多的国家,这也和东非和苏联的历史渊源有关,早在沙俄时期,东非就已经成为中东欧地区的主要棉花供应国,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沙皇俄国。

  在19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沙俄的棉花基本依赖进口,甚至进口棉花占比超过百分之九十,其中绝大部分来自美国南方棉花产区。

  而七十年代后,随着沙俄对中亚地区的一系列征服活动,这让沙俄棉花种业有了可能性,开始在中亚地区积极推广棉花种植。

  到19世纪末,沙俄的棉花自给率就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但依旧有百分之六十依赖进口,而同时期,随着印度和东非棉花产业的兴起,沙俄也扩大了进口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