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月十四,成都如约派来和谈使团,进行停战的最后一步。

  使团正使是伪西左丞相汪兆龄,副使是伪西抚南将军张文秀,另外还有八名随行文书,二十名侍卫。

  张文秀是伪西国的抚南将军,挂先锋将军印,是西营有名的大寇,排名还在张定国之上。

  没见面之前,大家都以为他必是一位身材魁梧,满面胡须,举止莽撞之人。

  没想到,张文秀外表很儒雅、言词亦十分和气,当得上“仪度温雅,柔和谨慎”八个字,就像一个谦谦君子。

  这让很多将领怀疑是不是冒名顶替的,毕竟西营巨寇敢入官兵大营,本来就很不可思议。

  汪、张二人以大西国臣民自居,以敌国使者之礼。

  朱慈烺深知不是细究礼节的时候,坦然应之,又命侍从呈上《停战约书》,示意二人可以最后审阅。

  约书乃夏完淳受命起草,条款列得非常细致,厚厚的一大沓,足有十七八张大纸。

  内容包括两军何时休战,如何交换地盘,何时启程北上;双方该如何互派观察使,如何减少冲突;

  若一方打算中止协约,重新开战,应该提前多久通知对方等等……诸如此类,名目繁多,皆一一列举写明。

  白纸黑字,立此存照,盖印画押,板上钉钉,谁别想钻漏洞扯皮。

  为了共击东虏,朱慈烺还额外赠送一则优渥条款:

  倘若清军大举进犯汉中,而西营又奋力抗击,朝廷会酌情供给一些粮食,每月不低于一万石。

  当然,清军是不是“大举”,西营是不是“奋力”,以观察使之回禀,朝廷之判断为准。

  这是一份面面俱到,且诚意满满的停战协约。

  可以说,完全兑现了《东宫军告天下书》里许下的承诺——天下之人不论过往,不论敌我,不论恩仇,只要立志驱逐鞑虏,皆可共赴国难。

  甚至就连大悲寺惨案,都可以暂且略过不提,包含在“将功折罪”四个字里面。

  停战协约里还特意强调,此约书一式两份,双方各留一份。同时将传抄两京十三省,让天下人共阅之,共议之,共评之。

  汪兆龄粗略扫了一遍条款,忍不住暗暗好笑,觉得眼前的这个太子,简直迂腐得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