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战结束以来,国际粮食市场就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陷入了长期萧条之中,仅以小麦为例,从一战结束到如今,近十年时间,国际市场的小麦价格已经跌破了百分之六十,换句话说,农业萧条比本轮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要早的多。

  20世纪20年代,全世界的机械化水平都大幅提高,农药化肥产量激增,还有农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等等,是导致世界粮食产量过剩的重要原因。

  然后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还有列强的土地开发,也进一步加剧国际农业市场的竞争,众所周知,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而二三十年过去,这些被各国吞并和侵略的地区,情况也发生了极大改变。

  这个过程对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当地的民众确实是一场灾难,但同时瓦解了这些地区原本落后的自然经济,带来了更加高效的管理模式,先进的农业技术。

  以东非举例,原本东非这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如果放在土著手里,可能依旧维系着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经济模式,如今在东非的改造下,却变成了世界上耕地最多的地区,粮食产量更是翻了不知道多少倍。

  不仅能供应东非本国近两亿人口的同时,还能大量对外出口,而这只是东非本土,如今东非海外殖民地也有大量耕地和种植园正在被开辟。

  这只是东非一家的情况,像英国和法国这种殖民地大户,也不可能放着殖民地完全不管不问,尤其是英国,光是印度一个区域,这些年增加的粮食和农业产出就超乎想象,这一点从印度已经突破三亿的人口规模就能看出来,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都已经成为重要的农业产区。

  尤其是加拿大,加拿大的农业不管是规模,还是产量都达到一个惊人的程度,在1928年,加拿大的粮食产量排在世界第四的位置,仅次于东非,美国和苏联。

  而加拿大更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仅次于东非和美国两个国家,加拿大的粮食产量如此突出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五大湖和北美中央大平原也有加拿大的份,而且这些地方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

  所以,加拿大虽然人口不多,却能凭借发达的农业技术,工业能力,优良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土地资源,支撑本国农业的大规模开发。

  因此,英国实际上才是二十年代全球粮食市场长期低迷的罪魁祸首,除了英国本国殖民地以外,像阿根廷这种粮食出口大国,当年也是英国资本培养出来的。

  ……

  “如果英国的殖民地能从世界上消失,那世界农业危机的问题能解决一大半!”

  “英国害人不浅,它们才是世界粮食市场长期低迷的罪魁祸首。”

  “如果能把加拿大等地区从地图上抹除掉就好了,一千万人口却出产了世界第四多的粮食产量……”

  东非农业部的众人,在分析过最新的全世界农业发展调查报告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农业部长芬格尔对弗里德里希皇储说道:“殿下,在目前世界主要农业出口地区中,英国的殖民地几乎都排在前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英国殖民地的农业生产过剩,比我们和美国的性质都要恶劣的多,毕竟东非和美国的人口是实打实的,而英国的众多殖民地,除了印度以外,大部分都是地广人稀的存在。”

  东非和美国虽然同样粮食产量过剩,并且在不考虑殖民地因素的情况下,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粮食生产国,但是两国的人口也多。

  再反观加拿大,澳大利亚……简直就是专门为了推动农业生产过剩而产生的怪物。就加拿大那个粮食产量,加拿大人一天六顿饭都不可能吃的完,这种“毒瘤”存在,世界粮食市场不低迷就奇怪了。

  弗里德里希也对如今英帝国殖民地夸张的粮食产量感到惊讶,他说道:“以往,我们一直把美国视为导致世界粮食价格崩溃的主要国家,现在看来,英国才是最应该把黑锅扣死在身上的那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