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南朝,煤炭却是罕见之物。
也不是南方技术落后,采不出煤炭,只是因为江南这个地方,压根就无煤可采。
若不是前些时日,得了宗元饶的上书。
言南渡齐民聚寿阳城外掘石炭发卖,宗元饶欲要收此产业官营,作为安置南渡齐人的手段。
陈伯宗或许至今都记不起来,在陈国的疆域之内,还存在着块驰名后世的大煤田——淮南煤田。
不过,这煤田被淮河分做两半,占据淮南的陈国只占有其中一半。
好在,这个时代的燃料需求并不太大,便只将此地稍作开发,产出的煤炭也能大大缓解建康左右的燃料供应压力。
后世之时,陈伯宗常常不解于老照片中清末大城市四周的荒芜。
近几年来,随着江南元气的恢复,建康人口的快速回升,他才逐渐明了这其中的道理。
一个五口之家,做饭、烧水、取暖,每年须得用去五、六千斤的薪柴。
在不采伐林木的情况下,这些薪柴每年需要四、五亩林地方能产出。
建康百姓三十万,每年便需三十万亩,也即折合后世近两百平方公里的林地,方能供给。
这数字看起来不大,却禁不起细思。
自东吴以来,建康左右历经三百年经营,那些靠近城池的林地,早已变做了田宅。
百姓要用薪柴,便须远行数十上百里,往山中樵采。
建康城中历来居着许多贵人,他们有钱有势,对木柴的需求只会比寻常百姓更多。
有了他们,建康左右自然便形成了一批专门的樵采从业人员。
樵采既成了商业,便会适应市场需求,将建康四周无主的林木,由近及远统统采个干净。
至前朝梁武在位时,百姓再欲自采薪柴,已需远行百余里,根本无法独自成行,只得购买商贾所售。
彼时市场货币供应不足,通货紧缩严重,钱贵而物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